close

       民以食為天,我們家中不乏用餐所需的各式碗盤。在許多對台灣早期民藝有興趣的收藏家手裡,或多或少都有幾個繪有青花的魚蝦盤,這種盤子在台灣早期民間的家庭裡普遍使用著。在以前物質缺乏的年代,一般百姓過年過節才有豐盛的菜餚可吃。在餐盤上畫了魚,寄望著年年有魚“餘”。有的還畫有蝦子,或是一些花草圖案。這種民窯製造出的青花魚盤,雖然無法和官窯的青花瓷相比,但簡單的構圖,粗細不同的線條,樸拙不修飾的筆觸,自由流暢,也頗富藝術氣息。是另外一種美,不嬌柔做作。屬於生活的,屬於民間的。仔細觀看,雖然構圖相近,但由於每個盤子都是手繪的,沒有一隻魚蝦是一樣的。真是每個盤子有不同的魚蝦,悠遊其中。

        這種碗盤,台灣本地也有製造,但許多還是從大陸進口來台的。主要是與台灣早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有關,除了海運的方便,台灣所生產的米、糖等為大陸所需。而一些日用品均可由大陸進口,於是形成台灣與大陸之間,一方面供給農產品,一方面供應日用手工業產品的區域分工。

 魚蝦盤  

(圖一)魚蝦盤-大陸製造的

 

台灣魚盤  大鶯歌窯 小苗栗窯  

 (圖二)  台灣本地製造的青花魚盤。

    中間大的為鶯歌窯,小盤為苗栗窯。可看出胎土顏色較深。

    所畫的魚兒圖案,更為簡單樸拙,充滿童趣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有沒有發現前面兩張圖片下方的魚蝦盤,中間都有個“肚臍圈”,附上(圖三)我自己的小收藏,可看得更清楚。專業的名稱是『露胎環』。 

青花魚盤2  

(圖三)盤中間有一圈『露胎環』,盤底的圈足也沒有上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這是因為在燒製的時候,是疊著燒的。我們知道,製作陶瓷器,先成型素燒後,再上釉彩。燒製的時候要防止釉彩高溫時融化相黏,在盤底的圈足,不上釉,這一圈就疊在盤中間的『露胎環』上,這樣可疊上十個、八個一起燒,以節省窯內的空間。所以這種碗盤,是屬於大量製造的,在當時是平價商品,這種還是比較精緻一點的。(圖四) 的三個盤子的“肚臍圈”更大,左下及右下的盤子,盤底整片都不上釉,很容易整個堆疊起來燒,也可看得出胎土和製作都很粗糙,上方的圖案也只是模子隨意的印上去,這是以前最便宜的基本款盤子了。可見是每日生活的常用品。 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,這種小作坊,漸漸消失了。家中日常用的碗盤,也都是由大公司生產製造。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,圖案也是以轉印的方式,所以千篇一律。

 

疊燒盤  

)疊燒盤

 

        記得小時候,家中的湯匙、小盤。上面也畫有紅蝦的圖案,類似(圖五)。這些是半手工繪製,所以感覺每隻蝦子有著不同的生命力。每喝一口湯,就好像吃了一隻蝦子,每蘸次醬油,也好像夾了一隻蝦。物質不豐盛的年代,百姓對幸福的祈願,透過日常生活的器物表現出來,這就是民間藝術,是與生活情感相結合的。

 

紅蝦盤  

(圖五)紅蝦碗盤,60年代的餐桌回憶。

 

 現代料理Fusion  

 

 (圖)現代美食的餐盤

 

        最後,看看我們現在的大餐,有沒有發現,大多都是用白色的餐具,大白盤裡擺著幾小口食物,餐盤周圍裝飾點綴著,感覺好有氣氛又精緻的美食。只是現在的富裕生活給以前的人看了,一定覺得這麼大的盤子,怎麼不多放點食物呢?在吃“粗飽”的時代,只希望滿盤“魚和蝦”。

魚蝦盤 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本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